张锦华:“夜郎的疑问-贵州汉代历史文物展”“汉广大”单元第六展厅展览介绍(三)
发布时间:2022-07-26
更新时间:2022-07-26
(文:黔西南州民族文化中心张锦华)
“夜郎的疑问-贵州汉代历史文物展”“汉广大”单元第六展厅第三部分展览介绍主要内容为铜质照明、照容用具。
一、照明用具
灯具共4件,除万屯征集的1件饰猴连枝为连枝灯构件外,交乐汉墓出土的两件、万屯汉墓出土的1件分别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国家二级文物。
(一)连枝灯
出土于交乐M6的连枝灯为馆藏精品,是迄今为止贵州境内所见最高大、结构最复杂、保存最完整的一件汉代灯具。通高117厘米,造型仿青铜神树,由灯座、灯枝、灯盏三部分组成。灯座中心为一玄武,其背上负一高鼻深目赤裸屈膝顶灯人,两条盘龙围绕玄武形成座圈。顶灯人头上承接主干,有3段,系分段铸造再套接,中下两段作龙蛇盘旋,龙首朝上,口呈长方形,中空,以纳灯枝,上段椎形,一龙紧绕灯柱,龙头向上呈嘶吼状,顶端承接圆形灯盏。另有4盏分别位于“S“形灯枝左右两端。树枝上塑凤凰、小鸟和乐人,乐人或蹲或跪,在灯架上吹箫、唱歌。
在《山海经》及《淮南子》中记载,建木、扶桑与若木三棵树,是日月运行、人神沟通的神树。而这件盘龙乌龟跽人座灯的造型,则和“神树”接近。另据《吕氏春秋》记载,神龙是神仙上天入地的坐骑,在这件树灯中,一条青铜神龙紧紧环绕枝干,龙头在树顶端呈嘶吼状,可能反映古人对羽化成仙、长生不老和灵魂永存的追求。据贵州省考古研究所张合荣副所长介绍,龙、凤凰、神树,是古代权力威仪的一种象征。神树与神龙融为一体的形象,既象征着民族的图腾意识,也展现着显贵豪强之族的气派。
(二)提梁灯
出土于交乐M15的提梁灯,灯盘圆形,浅腹,底部呈弧形,中心置一烛钎,盘底下接蹄形三足,盘口外接对称龙首形双耳,其上有环与提梁链相衔。链呈扭“8“字形,每边7节14环。横提梁作桥形,中间一段扁平方形,上立一跪坐之人,双手合什,头顶接3节提链,链端套一挂钩。此铜灯系行灯和挂灯结合而成,造型别致,工艺精湛,既可以三足放置作行灯用,也可悬挂作吊灯用。
(三)跪人灯
出土于万屯M2的跪人灯,灯座为一跪人,头顶螺旋状卷发,高鼻大目,上身袒露,左臂平曲伸开,持一灯插,右臂向上抬伸,手掌弯成一灯插,手臂三道棱饰,头顶一圆形灯杆,灯杆顶有一浅盘。
目前贵州地区所见青铜灯具,种类丰富,制作精湛,多铸龙或用龙凤纹装饰,有的枝上还铸神仙人物、飞鸟等,结合出土墓葬中其他随葬器物,可知这些灯具并非普通民众的日常用具,应是特权阶层拥有的奢侈品。
二、照容用具
照容用具铜镜有8件,6件出土于交乐汉墓,2件出土于万屯汉墓。
秦朝,中国开始铸造铜镜,战国时兴起,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代末期,开始以玻璃为镜。第六展厅展出的铜镜均为汉代典型的镜种。
(一)四乳对鸟纹镜
四乳对鸟纹镜是公安机关对交乐M6被盗文物进行清查追缴中起获的,制作精美,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镜面圆形,微鼓,球形钮,素面钮座。钮外内圈为素面,外圈饰四乳四组对鸟纹。四个乳钉等分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内为一对相向凤鸟,共八只。凤鸟形象为大眼长喙,凤冠呈飘带状,冠尾曲卷;凤尾较长,由三组羽毛装饰。凤鸟是汉代人们崇敬的神鸟、瑞鸟,是吉祥、安宁、美满的象征,这类鸟纹铜镜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昭明镜
交乐汉墓出土的昭明镜,中部有球形纽,宽素缘,镜背分为二区,内区一周饰凸弦纹及内向八连弧纹带,连弧间饰八个菱形纹,外区为铭文带,外廓饰栉齿纹,为国家二级文物。在汉朝人的意识中,昭明镜的制作及纹饰反映天象。圆钮如日,正大居中,光辉所及,遍布内外,钮外的内连弧是天的苍穹。一般来说,完整的昭明镜铭文是“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但多数昭明镜的铭文因位置不够而有省略,并不完整,等到流行晚期,两铭文之间多加进一类似于“而”形的符号,交乐M6所出即如此。
(三)“长宜子孙”云雷连弧纹镜
同样为交乐汉墓追缴文物的还有“长宜子孙”云雷连弧纹镜1件,为国家二级文物。圆形,镜面微鼓,器形较大,直径23.5厘米,是目前我州发现最大的一面汉代铜镜。纽座饰四瓣柿蒂纹,柿蒂纹在汉代是一种常见的寓意纹样,顾名思义,如同柿子下部之蒂子一样。《酉阳杂俎》载:“木中根固,柿为最。”寓意坚固和结实。纹饰间隙处为四字小篆铭文“长宜子孙”,所谓“长宜子孙”,即家长希望自己的家业永远发达兴旺,能够世世代代维持子孙优越的生活。中区主纹饰为连弧纹,连弧纹是一种流行于战国和汉代的纹饰,以弧线带连成圈,以八弧最为常见。连弧间隙处为八字早期隶书铭文“寿如金石,佳且好兮”,同样是典型的汉代镜铭,意为长命百岁。外区云雷纹是以三个同心圆形态显现,共八个,之间以七道弦纹相连。云雷纹内外两侧均环饰象征太阳的芒纹,太阳与云雷共存天际,是南方民族对云雷崇拜的一种反映。
(四)尚方四神博局镜
交乐M7出土的尚方四神博局镜为国家三级文物,青铜质,鎏金。面呈圆形,镜面微鼓,球形镜钮位于镜背内区正中央,纽座饰四瓣柿蒂纹,外有正方栏,即古代六博局纹。“六博”指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非常盛行的一种两人棋戏,“六博局纹”即是棋盘。镜背中区对称分布8个乳钉,乳钉间夹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和四个动物形象。外区环围五晕装饰,均是汉代铜镜较为常见的芒纹、三角锯齿纹、波折纹式样。中区与外区之间为铭文带,右旋环布14字隶书铭文“尚方作竟真大巧,上有山人不知老”,意为尚方做的铜镜非常精巧,山中之人不知岁月流逝,年华老去,反映了墓主人崇尚自然、逍遥养生的境界。
(五)龙虎纹镜
交乐M14出土的龙虎纹镜为国家三级文物,圆形,镜面微鼓,球形镜钮。钮外中区高浮雕“龙虎”两兽,兽首相对,躯体下部交合重叠,龙尾部刻一“尚”字,代表尚方。外区纹饰同为芒纹、三角锯齿纹和波折纹,但波折纹“折”的部分较为柔和,类似水波纹。“龙虎”在汉人观念中,非常神圣,代表天与地,东汉王充《论衡》云“虎啸谷风至,龙兴景云起”;“龙虎”又是镇宅瑞兽,两兽交合,则“阴阳二气交合,万物生”。这面铜镜寓意明了,表现了墓主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六)尚方七乳神兽瑞鸟镜
交乐M15出土的尚方七乳神兽瑞鸟镜,镜背分为内区、中区和外区三个区域,饰有各种纹饰。球形镜纽,环围两圈晕饰,第一圈为九个小乳钉与半圆纹等分装饰,第二圈用三竖线符等分成十二个区域,象征十二个月,每个区域内用上下左右四条短横线装饰,象征整齐、平稳。
镜背中区为主纹饰,用七个大乳钉等分,乳钉间顺时针依次为青龙、麒麟、玄武、鹿、白虎、凤鸟、朱雀共七尊神兽瑞鸟。外围一圈铭文带,等距右旋环布36字隶书铭文“尚方作竟大毋伤,巧工刻之成文章,左龙右虎辟不羊,朱鸟玄武顺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兮”,为汉代铜镜七言套语。“尚方”是汉代为皇室制作御用物品的官署,为少府属官。该词始见于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的《前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之下有尚方令一人,御用及官制铜镜均由尚方制作”, “尚方作竟”作为“尚方作镜”的减字,意为设在首都的尚方工官制作的铜镜。前两句“尚方作竟大毋伤,巧工刻之成文章”系尚方的自夸,所谓“大毋伤”,就是这面铜镜铸造工艺很好,一点毛病也没有,和汉代铜镜上经常出现的铭文“尚方作镜真大好”“尚方作镜佳且好”“尚方作镜四夷服”等意思大致一样。“左龙右虎辟不羊,朱鸟玄武顺阴阳”也是汉代铜镜的套语,并且从字面上直接表现了这面铜镜主纹饰的含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称四象,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星宿崇拜,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神灵,两汉时期被道教吸收并发扬光大。“辟不羊”是“辟不祥”的通假,意为辟邪。“子孙备具居中央兮”即子孙众多,儿孙满堂,“居中央”安居乐业,周围以东、西、南、北四神保护,避免邪魔侵害。
镜背外区有四环重圈晕饰,分别为芒纹、小三角锯齿纹、波折纹、大三角锯齿纹。古人认为,铜镜能发光,具有镇鬼降妖、去邪消灾的功能。这面铜镜正是这样一面镇鬼降妖的辟邪镜。
此外,万屯汉墓出土的龙纹铜镜、七乳雏鸟纹铜镜与交乐汉墓所出较为相似,此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