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华:“夜郎的疑问-贵州汉代历史文物展”
“汉广大”单元第六展厅展览介绍(一)

发布时间:2022-07-18

更新时间:2022-07-18


 

“夜郎的疑问-贵州汉代历史文物展”“汉广大”单元第六展厅展出文物82件(套),其中77件(套)年代属东汉时期,另有交乐M6出土的秦半两钱1件,M14出土的王莽新朝的新莽货泉、无纹合面钱两件,镇宁良田顶坛村坝包组田脚脚出土的魏晋时期的“陈琮言事”封泥以及罗平钟山征集的魏晋时期的马纹肖形石印两件。

展出的东汉文物中铁器有两件,均为兵器,分别是交乐M13出土的环首铁刀和M15出土的长柄铁剑,后者为国家三级文物。

其余75件东汉文物均为铜器,根据功能差异,有容器、俑、车马器、私印、照明用具、照容用具、摇钱树、装饰器、货币、家具、工具等。

 

表1  第六展厅东汉时期各类铜质文物数量表

器类

容器

车马器

摇钱树

照容用具

照明用具

数量

33

6

9

4

8

4

器类

货币

家具

工具

私印

装饰器


数量

3

2

2

2

2



    因第六展厅展出的文物数量较多,历史价值较高,笔者分为四个部分对该展厅的东汉铜器进行了详细介绍,包含相关文物的定名、用途及意识形态内涵等。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该展厅的铜容器部分,共33件,有炊煮器、饮食器、盛储器三类。


一、炊煮器

炊煮器共12件,交乐M6出土的越式盘口鼎、桂林平乐征集的越式方形附耳盖鼎是比较常见的炊煮器。较为特殊的是兴仁马家屯出土的罐形铜鍑,敛口,口壁立环耳,平底无足。这种罐形铜鍑,较为少见,据郭物研究,该器形最早来源于匈奴和鲜卑。早期的罐形铜鍑为方耳,耳根有阶梯形装饰,后逐渐发展为直立环耳,时代从东汉晚期到魏晋南北朝都有。历年来,贵州出土了大量秦汉时期的铜釜,铜鍑数量很少。学者认为,贵州出土的几件铜鍑,仅保留北方铜鍑对称环耳这一稳定特征,形制类似西南铜釜,两者也容易混淆。“铜釜”用于熬煮食物,是典型的炊具。早期“铜鍑”则是盛装食物,为餐具。贵州出土的铜鍑,可能介于二者之间,即可熬煮,也可盛装。

交乐夫妻合葬墓M6、M7出土的龙首直柄铜釜和龙首曲柄铜釜,均为釜形,深腹、敞口、束颈、鼓腹、圜底,腹饰两道凸弦纹,肩部一侧饰一环状耳,另一侧饰龙首长柄。前者龙首低矮,柄呈弧形,后者龙首高昂,柄弯曲近“S”形。另外,赫章可乐汉墓还出土了一件直柄环耳铜釜,器身与交乐所出相似,但柄部为内空直柄,断面呈方形,有单环耳,无龙首。

关于这种带柄铜釜的用途,1976年,广西贵港罗泊湾M1出土一件“方銎柄”铜釜,形制类似于赫章可乐汉墓出土的直柄环耳铜釜,器底有明显的烟熏痕迹。学者根据同墓共出的“从器志”(遣策木牍)上此器的命名——“温瞀”(“温”即“温酒”,“瞀”即“鍪”,“鍪”是“釜”的一种变体,颜师古注《说文》曰:“鍪者,小釜”),判断此器用途为温酒。至于第六展厅展出的贵州地区3件与其形制相似的带柄铜釜,应该也是温酒器。

第六展厅还展出了3件交乐五里岗汉墓和合浦风门岭汉墓出土的铜鐎壶,其命名也有讲究。据黔西南州博物馆馆长龙虎研究,清代端方编撰的《陶斋吉金录》,录有一件汉成帝时期的“鐎斗”,上有铭文:“建始二年六月十四日,中尚方造铜鐎斗,重三斤九两,容一斗”。北宋《重修宣和博古图》中,也记载有一件汉代的“熊足鐎斗”,其器盖上也自铭“鐎”。这两件自铭“鐎”的器物,最大的共同点,是器身上都有三足,有柄。清人姚鼐有诗描述其形,云:“古鐎如釜柄而足,今之至者形乃同”。《中国金石学概论》也有解释,曰:“鐎斗,温器也。三足有柄,所以煮物”。博物馆展出的铜鐎壶,其形制与《重修宣和博古图》中记载的“熊足鐎斗”类似,唯独缺流。即在“鐎斗”的基础上,通过上下榫卯套合的方式,增铸了上半部。其整个上部形状与汉代束颈的铜壶非常相似,同样有器盖,故命名为鐎壶,用途为温煮。

易与鐎斗混淆的还有两件器物,出土于交乐M7和M14,名“刁斗”。侈口、折沿、鼓腹、平底无足,分别接斜直长柄和龙首长柄,前者铸有铭文“富贵宜昌侯”,后者为国家三级文物。自南北朝以来,古诗词中“刁斗”一词大量出现,如“羽书时断绝,刁斗昼夜惊”“鼓鼙朝作气,刁斗夜偏鸣”,根据内容判断,刁斗可能是一种与古代军旅有关、能发声报响的器物。南朝史学家裴骃《史记集解》释:“以铜作鐎器,受一斗,昼炊饭食,夜击持行,名曰刀斗”。如果据此解释,“刁斗”与“鐎斗”似为一物,即铜制军锅,白天用其做饭,夜里敲它巡更。但仔细推敲,假如用于军旅煮饭,“鐎斗”容量明显太小;如若说敲击此物,用来半夜发声预警,尽管理论上可行,但又有三足牵绊。关于刁斗究竟为何物,唐代司马贞给出了不同解释,其在《史记索隐》中写道:“形如鋗,以铜作之,无缘,受一斗,故云刁斗”。这里的“鋗”,类似无足平底的锅。结合交乐M7、M14出土器物分析,其体型较大,更适合炊煮,底部无三足,比“鐎斗”更适合敲击,是故博物馆将这两件器物定名为“刁斗”,其与“鐎斗”应该不是同一类器物,用途可能也是温煮。

交乐五里岗汉墓还出土了1件三足带柄铜釜,三足釜,名“锜”,其柄部中空,这件铜锜应该也是温酒器。


二、饮食器

饮食器共12件,有羽觞、铜钵、铜勺几类。

羽觞共8件,全部出土于交乐汉墓,呈椭圆形,两侧有半月形耳,又称耳杯。“羽觞”之名,最早见于楚辞《招魂》:“瑶浆密酌,实羽觞些。”汉晋的辞赋中常见羽觞之称,如《汉书·外戚列传》中“酌羽觞兮消忧”之句,即指将酒倒入羽觞之中,饮酒可以解忧消愁。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漆耳杯上有漆书“君幸酒”和“君幸食”等字样,故可肯定耳杯为古代盛酒、羹或其它食物的器具。

铜钵有3件,交乐M6、M7夫妻异穴合葬墓各出1件,敞口、折沿、曲腹、平底,有假圈足,饰凸弦纹,M6出土的铜钵底部还有3个支钉,内底正中饰1枚五铢钱纹,为国家三级文物。另外1件铜钵征集自万屯,形制与前者同,腹部饰铺首。

曲柄铜勺出土于交乐M6,勺身呈半球形,敞口、尖唇、圜底较厚,长把分为两部分,近勺体一端断面为梯形,远端断面为圆形,两段间呈钝角,并铸有一山形格。

    

    三、盛储器

盛储器共9件,交乐M6、万屯M8出土的提梁壶是较为典型的盛酒器,前者为长束颈、鼓腹,后者颈部较短、球腹,两件均为国家一级文物。

较为特殊的1件是交乐M6出土的铜酒鏂,直口、深腹,下部弧形平收,平底,喇叭形圈足,外壁上部饰凹凸弦纹,中部饰对称铺首衔环。原发掘报告中将其定名为“簋”,但就其形制来看,似乎与铜簋有一定区别,一是口径略大,二是腹部下弧非鼓腹,三是腹饰铺首环耳无长珥下垂。

1963年,在长沙芙蓉汤家岭,发掘出一座汉代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主人叫张端君,是当时一位地位颇高的贵族或官员。其随葬器物大部分是生活实用具,在一些铜器上,还标记有墓主人身份的铭文,其中一件铭文为“张端君酒鏂一”。此器为敝口圆唇,口沿外侧刻一周棱线,腹部下弧,饰一圈凸弦纹,圈足,腹部两侧装饰铺首衔环耳。这件酒鏂器型、风格与交乐M6所出“铜簋”极为相似,据此判断,交乐出土的“铜簋”其实应该是“铜鏂”,用途为盛酒。

第六展厅还展出了两件百色那坡征集的提篮形铜盅和提壶,属越南东山文化类型,也是盛酒器。

其他类型的盛储器还有铜豆4件,应该用于盛放食物。其中,交乐M6所出带有铜盖,万屯M8所出为镂空铜豆,两件均为国家三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