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

黔西南州博物馆:文物讲述“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2024年05月09日13:40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小字号

初夏时节,蓝天白云,风和景明。微风轻拂,繁花绽放。走进黔西南州博物馆,仿佛穿越到远古的时间隧道。静静摆放在展柜里的一件件珍贵文物,犹如一部部生动的历史书籍,记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熣灿的文化。

游客听取讲解。

游客听取讲解。

“看到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器,才知道黔西南的历史好悠久呀!”

“这柄一字格青铜剑制作太精美了,还是镂空的呢!”

“东汉俳优俑太有意思了,憨态可掬,栩栩如生,精雕细琢一样!”

“五一”假期,络绎不绝的人们带着孩子来到博物馆,与古老文明亲密接触,深入了解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历史文化。仔细观看文物的游客,一边聆听工作人员的讲解,一边交流赞叹!

“12000多年前,猫猫洞兴义人就生活在这里了。大量加工精致的石器、骨器,说明‘兴义人’已进入‘智人’阶段。”云南来的麦舒林先生看到古人类化石,感慨地说。

游客参观文物。

游客参观文物。

黔西南州博物馆共有文物4000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2件(套)、二级文物13件(套)。抚琴俑、铜车马、提梁壶、摇钱树、一字格剑等文物已列入国家精品文物名录,每一件文物都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抚琴俑。

抚琴俑。

“出土于兴仁交乐的抚琴俑,距今已有2000余年。面部满脸春风,表情生动传神。他膝上的琴和身上穿戴的衣帽,与同时代中原地区人们的穿着服饰如出一辙。”讲解员生动有趣地介绍。

游客通过讲解员对文物前世今生的介绍,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通过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加深对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理解,不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据悉,黔西南古属夜郎,公元前109年,即汉武帝元封二年,夜郎归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五尺道直通西南地区,开启同内地的互动与交流往来。

博物馆展陈的古铜镜、玉器、青铜器和“巴郡守丞”印等,清晰地反映出夜郎各民族与内地和中原地区连续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大大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内涵,最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铜车马。

铜车马。

“这辆铜车马,整体青铜浇铸,形象生动,制作精美,是国内发现比较罕见的大型铜车马。”博物馆馆长龙虎表示,铜车马对研究东汉时期南北盘江流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成为西南地区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实物证据,深刻反映了黔西南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繁荣。

中华先民创造的时代器物,既是时代精品,更是中华文明的鲜明印证。

跟随着文物的足迹,游客们深刻了解和亲身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通过文物的华丽外观和精湛工艺,充分展现了古代艺术家的想象力和技术造诣,生动再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历史,讲述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黔西南故事。

游客在观看摇钱树。

游客在观看摇钱树。

“博物馆就是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龙虎深切地说。

文物所蕴含的历史、艺术、社会价值和民族文化意义深远,引导各民族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游客通过这难得的历史之旅后,发自内心为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历史感到骄傲和自豪,充分领悟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更加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信念。(文/图 陈湘飚)

(责编:吴锋、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